发布时间:2024-12-27 09:02:36 来源: sp20241227
今年的中秋,澳门人梁伟銮在横琴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团圆节。
9月15日—17日,横琴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新横琴 更精彩——琴澳家宴”的大型游园活动。9月17日这一天,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成立三周年的大日子。作为合作区行政事务局综合事务处处长,梁伟銮也参与到了欢庆活动中。
最近,合作区经济发展局文旅会展商贸处处长林衍杰也在忙着合作区的宣传片拍摄。
三年前,随着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包括梁伟銮、林衍杰在内的一批澳门公务员陆续来到合作区,与内地同事们共同为合作区建设添砖加瓦。
在梁伟銮的办公室,挂着一张大大的合作区地图:绿意盎然的大小横琴山、蜿蜒流淌的天沐河……刚到合作区的时候,梁伟銮经常盯着这张地图,熟悉上面的每座建筑。现在,他已经不需要细看,便能快速在这片106.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到相应地点向记者介绍。
林衍杰则感觉,合作区的生活环境跟澳门越来越趋同。闲暇时,他会和同事、朋友们一起,在合作区寻找具有澳门风情的饭店,“打卡”吃饭。
从慢慢了解到彻底融入,梁伟銮和林衍杰与合作区的故事仍在继续。
从澳门到横琴
身份调转了
梁伟銮与合作区的缘分,始于十几年前。
彼时,澳门刚开始建设轻轨,并计划将其延伸至横琴。作为澳方代表,梁伟銮与同事们来到横琴,商讨轻轨建设。
对那个时候的他来说,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工作经历。没想到多年后,梁伟銮的身份已悄然调转,现在他是作为合作区代表,与澳门特区政府各个部门沟通。
“三年前的一天,上级告诉我,澳门和合作区会有一个深度融合对接的机会,问我是否愿意参与。”当时,梁伟銮已经在澳门特区政府部门工作了18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觉得这个机会可以提升自己,深入了解国家发展轨迹,同时也像我在澳门时一样,服务澳门居民,让他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工作环境,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澳门,梁伟銮主要负责电子政务工作。而到了合作区,他的工作更像是合作区执行委员会的“管家”,主要负责局内日常事务的统筹与督办、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进度、为执委会内其他部门提供服务保障。
初到合作区,他感受到了明显的差异,“在澳门我们以广东话为主。来到合作区,大部分同事都来自内地,我基本上在讲普通话。”但普通话中的部分词汇也让梁伟銮疑惑:“比如说我们要开攻坚会议,我当时很奇怪什么是攻坚会议,就连攻坚是哪两个字都想了很久。”
如今,梁伟銮已经完全融入了合作区的办公环境。在与记者对话时,他的普通话十分流利,已经很少有粤语腔调。
与梁伟銮相比,林衍杰来到合作区工作的时间稍晚,是2022年1月。
这也不是他与横琴的初次见面。2018年他就读于澳门大学时,常常跟朋友溜到横琴吃宵夜。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开园后,他还带着20多位旅游界业界人士前来访问,在横琴住了一晚。他还记得晚上从酒店房间向东眺望,便能看到澳门的路环渔村,以及上面五颜六色的特色建筑。
来到合作区后,林衍杰很快就发现了它与澳门的不同,“澳门的定位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有优质的酒店资源,能带给游客综合体验。合作区的文旅会展资源丰富,生态资源也很好,大小横琴山就占据了合作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在林衍杰看来,两地优势互补,恰好能做到资源整合,“比如澳门正是欠缺像珠海长隆这样的大型度假园区,那我们就可以整合澳门资源,一起做休闲度假游,或者是亲子游,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横琴新家园
体验便利生活
在采访中,“便利”是梁伟銮和林衍杰提得最多的关键词。
梁伟銮还记得初到合作区时,由于没申请澳门单牌车,每天早上需提前两个小时出门坐跨境公交车。随着“澳车北上”政策实施,一切变得便利许多,他可以驾驶自己的澳门单牌车来合作区上班,通勤时间大大缩短。
三年过去,梁伟銮习惯了在下班后跑步锻炼。从市民服务中心出发,沿着天沐河跑到湿地公园,再沿着同一路线回来,这条路他熟记于心。“合作区的生态环境真的很好,我可以一边跑步,一边欣赏沿途景色。有时候跑累了,我就扫一辆共享单车骑回来。”
梁伟銮也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在合作区租了房,未来也有计划买房,“尤其是‘澳门新街坊’项目,配套完善,有医疗中心、又有学校。政策扶持下,这里可以用到国际互联网,也可以申请外籍家政,你完全不会觉得自己离开了澳门。”
对林衍杰来说,横琴的便利还体现在很多方面:24小时通关的口岸、十分具有烟火气息的商圈……
“现在商铺都开了,红旗村、中央汇迎来了很多游客。有时候我们上下班高峰期还会堵车。”林衍杰表示。
数据也能体现出合作区的变化。据合作区统计局数据,2024年6月,合作区日平均流动人口超过17万人,在合作区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达2万余人,同比增长17.2%。
工作之余,林衍杰会选择在街边小店买杯咖啡品尝,或者寻找一家具有澳门风味的餐厅“打卡”,吃上一顿特色美食。
谈到未来,林衍杰希望能留在合作区,“相对于整个合作区的发展,三年只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对我来说,我仍在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我希望可以继续融入合作区建设,跟团队一起做好这个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 杨天智 黄天儒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除署名外)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