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4:14:44 来源: sp20241228
|天天学习|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如何发扬光大?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蘸着历史的笔墨,续写文化的新篇。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对文化繁荣、文明创新持续关切和思考——
2023年,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首次论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鲜明阐释“两个结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这一年,总书记的文化足迹蕴含深意。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调研古城苏州,感受文化赋予经济发展的充沛动能;走进陕西汉中市博物馆,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这一年,习主席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一次次外事会见中做“文化代言人”,在一次次主场外交中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鲜活场景、器物,生动诠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央视网《中南海年刊》运用智能大数据,与您一起回顾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关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所思所行,汲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之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
2023年6月,一场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攸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座谈会应时召开。观察央视网I学习数据库生成的知识图谱,信息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筑似鼎如尊,硕大篆书“史”字悬于其上,彰显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
一路向北,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时,在兰台洞库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座谈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考察“一馆一院”,寻找“何以中国”的文明答案。“走一下,体会一下。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回望,望向历史的深处,望向泱泱文脉、九州精华。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亦从璀璨而久远的中华文明讲起。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展望,望向辽阔的未来,望向强国之路、复兴征途。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总书记深刻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合生万物。“结合”是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的思维方法和政治智慧。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总书记表示。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锚定目标,明确新征程文化繁荣的任务。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文化的中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建设怎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器以藏礼,物以载道。观察央视网I学习数据库生成的关联图谱,东庄彩陶盆、“通天神树”等熠熠生辉的不朽造物,以不同形式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发展密码,诉说着“何以中国”的文明答案。
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东庄彩陶盆、冶铜鼓风嘴等文物就陈列在山西运城博物馆内。这些曾在地下沉睡千年的文物,无不讲述着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这里创造的灿烂文化。“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总书记语重心长嘱托。
“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青铜鸟足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文物,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感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只有深入认识古代之中国,才能深刻理解现代之中国,方能不断创造未来之中国。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婺源县千年古村石门自然村……从总书记2023年的“文化足迹”中,可以清晰定位“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坐标,也可以深刻感知“两个结合”的时代注脚。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史。始建于南朝梁时的北寺塔与苏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古今同框、新老对望,一面人文鼎盛,一面经济繁荣。“我慕名而来。”7月,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明清窑作群考察。景德镇,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个例证,也是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底气。如今,千年陶瓷文化拥抱“年轻态”和“国际化”,赋能中国文化以新力量,绽放出恒久的文明光彩。总书记殷殷勉励:“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这是对景德镇的嘱托,也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期许。
新时代苏州与景德镇的丰富实践,描绘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的总结、思想的解放,指向未来,也领航未来。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央视网I学习数据库梳理分析总书记2023年重要讲话,文化主题高频词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文明交流互鉴”等关键词,总书记念兹在兹。
今日中国,“文博热”流行、“文创风”劲吹,“诗词热”兴起,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愈发丰富,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为之一新。在总书记的关心推动下,中华文化如“一池春水”,生机勃勃。
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总书记发来贺信,“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再次发出创造新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时代强音。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中外嘉宾汇聚一堂,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总书记在贺信中期待各方嘉宾:“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总书记在贺信中一语言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此外,一场场“文化外交”,也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读懂“何以中国”的窗口。
2023年4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广东省广州市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这是两国元首在白云厅欣赏古琴演奏。4月,广州岭南园林,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观景品茗。千年古琴奏出一曲《高山流水》,两国元首一起欣赏。马克龙深有感触地说:“这两天里,我们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了对现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了解。”
5月,灞河之滨、长安塔下,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百花齐放,礼乐和鸣。中亚各国元首在唐风古韵中,感受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0月,钱塘江畔,流光溢彩的“大莲花”汇聚成欢乐的海洋,科技之光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定格下亚洲体育新的辉煌和荣光,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总书记发出的宣言掷地有声,彰显大国底蕴。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以文化之声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之魂凝聚价值共识、以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有古老大国走向复兴的雄浑底色,也蕴含推动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力量。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珊珊 刘禛
视 觉丨张紫曦 陈腾 刘京京
校 对丨 李丹 鲁杨 娄郝 李英卓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