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6:05:25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社 昆明1月9日电 题:哈尼族服饰:用针线绣出来的“史书”
中新社 记者 韩帅南
“哈尼族没有文字,但他们在自身的衣服上绣出了天下事。”
近日,“云归和处——云南哈尼族服饰展”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该馆副研究馆员李红宇告诉记者,哈尼族服饰可以说是“用针线书写的史书”。
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穿”在身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此次展览中有120余件(套)哈尼族各支系服饰、银饰、染织绣片及生活用具亮相,据李红宇介绍,从服饰款型、色彩,到配饰、绣饰图案,哈尼族服饰折射着该民族的迁徙历史、地域特征、内心情感等丰富信息。
“以哈尼族支系碧约人的长衣为例,其背部的图案记录着哈尼族上千年来的迁徙历史。”李红宇介绍,长衣上红白黑相交的曲折排列线,表明哈尼族南迁过程中崎岖的道路,另两条弧线则代表红河和澜沧江。
“云归和处——云南哈尼族服饰展”正在云南省博物馆展出。图为展览中的哈尼族支系碧约人服饰。 中新社 记者 李嘉娴 摄据哈尼族长篇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等历史文献记载,哈尼族源于北方的古羌族群。后因气候变化、生计、战乱等原因,其先民逐渐向南迁徙,抵达今天的滇南红河、澜沧江、哀牢山和无量山一带的山区。
2023年9月23日,丰收时节俯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浪滚滚(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李嘉娴 摄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先人在1300多年前南迁定居哀牢山后,与世居于此的各族民众一道创造了独特的山地梯田奇观,继而构建出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为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分布于哀牢山腹地的红河哈尼梯田,正是哈尼族梯田农耕文明的典范。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哈尼族不同支系的着装风格正是其独特文明的体现。譬如,哈尼族最古老的支系奕车人喜穿黑色多层衣,正是层层梯田的摹形,而且奕车人以多衣为美,里外套穿可能多达十余件;碧约人的头巾有黑色线穗垂挂于背部,象征一直向南的迁徙路线,头巾上银泡装饰的树花,寓意“山花开放,春临备耕”,其长衫无扣,方便随时拔寨南迁。
近日,展览中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婚礼装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 记者 李嘉娴 摄“太美了!”展览现场,一件繁复华美的哈尼族婚服引起不少观众的赞叹。遍铺彩绣、缀满银泡的礼服上,日月、蕨草、银鱼等象征幸福吉祥的图案彰显服饰的隆重和对新人的祝福与祈愿。
童装、少女装、婚礼装、成年装……服饰的更换是哈尼族女子一生中不同阶段的重要记录。
大多数哈尼族儿童的装束简洁大方,佩饰较少。当哈尼族女子长到十五六岁,便开始用精美绣片和华美佩饰作为装饰,宣告少女时代的开启。生儿育女后,银饰逐渐减少、色彩转素,追求庄重、朴素、实用。迈入老年、儿孙满堂的女性,会戴上象征一生圆满的寿帽或银饰。
图为展览中的汉苗女节庆装(左一)、壮族女装(左二)、傣族花腰傣女装(右二)、彝族女装(右一)。 中新社 记者 李嘉娴 摄“一个母亲生了二十四个子女,傣族从脚趾生,他们住在江河边……瑶族从鬓发生,他们住在森林里……哈尼人从肚皮中间生,他们住在半山腰……”如同《奥色密色·哈尼族民间创世史诗》所记述,如今的哀牢山梯田上呈现出傣、壮、彝、哈尼、瑶、苗多民族垂直分布、共居一山的景象。
据著名哈尼族文化学者白永芳的考证,一部分哈尼族爱尼人在与汉族、拉祜族的长期交往中,“研发”了带有混合文化特征的“改新”服饰——爱尼妇女的头饰形制介于当地汉族和拉祜族妇女的传统头饰之间,下装改为长裤,外加一块略加装饰的围腰。
“将此次展览取名‘云归和处’,一是因为哈尼族古称‘和泥’,二是因为哈尼族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特点。”李红宇说,哈尼族用一针一线在衣饰上记录神话、历史和生活,其服饰是哈尼族随身携带的“文化史册”。(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