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8:06:51 来源: sp20241225
近年来,河南省虞城县通过非遗工坊,将非遗项目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传、带、授”作用,培养更多传承人,让他们都有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虞城县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创新,依规做好各级非遗代表项目和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不断挖掘优秀非遗项目,此外,还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对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社区等进行整体性保护。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非遗的挖掘和申报工作,鼓励和扶持非遗传承人做好项目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增添新的活力”虞城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培养是传承传统技艺和创新的最佳路径。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人才,虞城县采用“师带徒”和“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提升艺术人才专业水平。“仙脚丫”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是虞城县秉承“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理念,积极打造非遗精品和培育非遗传承人才的一个生动实践。为了让灿若繁星的非遗薪火相传,努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非遗工坊开设特色培训班,结业后的村民可通过灵活的计件工资、兼职或全职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了“离地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工作状态。目前,已带动周边20余个乡(镇)500余人参与布鞋加工。
虞城县通过广播电视、抖音、直播、现场展演展示等方式,向全社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明、普及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等展演展示活动,以现场表演、图文展板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非遗项目,让非遗深入千家万户。同时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依托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和木兰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文旅项目。例如,刘楼杂技大舞台、杂技文化活动室、杂技陈列馆等项目的建设。
虞城县还通过生产性保护,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让传统工艺等走进当代社会、走进大众,更好融入日常生活,例如伤力草、艾草、薄荷、藿香等作为中药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经过和泥发酵、手搓成型、阴干陈化等十几道工序,制作手串、象棋等衍生品,并以此为载体来展现和传递虞城历史文化,就使得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工艺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发展路径,同时也在文化商品功能之外赋予了更丰富的社会价值。
截至目前,虞城县拥有非遗项目179项(其中,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9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58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刘春梅)
(责编:曹淼、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