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19:46:06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网 阆中2月4日电 题:走进春节文化之乡:春倌说春迎新年 春节老人赐福忙
记者 贺劭清
“正月里来是新年,香花蜡烛摆神前。半夜子时辞旧岁,鸡鸣丑时是新年。”甲辰龙年临近,七旬春倌赵承忠打响金钱板,手执孝春棒,字密腔简,就将春“说”进了四川阆中古城的一座小院。
春节临近,四川阆中古城上演丰富的春节民俗活动。 记者 张浪 摄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编制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太初历》,恒定“以孟春正月为一元之始(即春节)”,并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由此衍生系列习俗,汇成传承千年的春节文化。
作为“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家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因为独特的春节民俗活态传承,被誉为春节文化之乡。从农历腊月初八“祭八神”,到次年农历正月十六“游百病”,每逢春节前后,这座杜甫笔下“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川北古城,便会化身春节文化大观园,体验春倌说春、鞭春牛等春节民俗的游客纷至沓来。
春节临近,“春节老人”在四川阆中古城为全球游客赐福。 记者 张浪 摄春节之前走进阆中,古城人潮熙攘,如棋盘纵横的古巷被大红灯笼装扮一新。不少院落外的旧符已被新桃所换,沿街商铺将桂花白糖蒸馍、盐叶子牛肉等年食放在大蒸笼里,升腾的白气让喜庆年味愈发浓郁。
“说春讲究到不同山头,唱不同的歌,面对阆中古城的三百六十行,每行说春词都不一样。”赵承忠一家四代皆为“说春人”。他介绍,古时王室担心民众错过耕种,遂命地方官将根据农事节气制成“春贴”发给百姓。随着时代变迁,春倌说春逐渐变为走村入户用民间说唱祝福人们的民俗活动。
赵承忠回忆,春节前后是说春高峰,20世纪80年代,一个村甚至会有好几位春倌抢着来把春报。如今自己不必跋山涉水串万户,行走阆中古城街巷,借助互联网,就能将春说给全球游客听。
包括春倌说春在内,祈福纳祥、阖家团圆是春节民俗永恒的主题。春节期间,时常能看到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组成巡游方阵穿梭于阆中古城,“春节老人”赐福、舞狮舞龙、高跷竹马、车车灯等新旧民俗同闹春。板凳龙、穿花小彩龙、家什龙、烧花龙、长杆龙、草龙等龙舞因春节相融,让人大饱眼福。
“春到了,福到了,春节老人赐福了!”手持浑天仪,红袍白须,扮演“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张忠和刚出现在阆中古城华光楼下,便引得游客争相合影。张忠和介绍,为纪念落下闳,2004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落下闳星”,而“春节老人”赐福也成为阆中新民俗。自己扮演“春节老人”十余年,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春节文化。
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会副会长杨小平表示,中国人过春节的民俗可以追溯至虞舜。千百年来,中国春节民俗不断变化,祭祀、年夜饭、守岁、拜年、看花灯、游百病等丰富的民俗活动,让春节文化有所依托,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在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邱永旭看来,春节有着狂欢节的属性,狂欢节起源于人类原始时代的祭祀仪式,几乎是世界每个民族所共有的。在中国,这种狂欢仪式在礼制文化的制约下有所收敛,但通过春节民俗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短暂超越。这种全人类所共有的精神文化活动,以及全球6000多万华侨华人对故土的眷念,让中国春节完成了从民族节日向世界节日的蜕变。(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