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家校合力 护航学生成长

发布时间:2024-12-30 21:16:15 来源: sp20241230

原标题:发挥家校合力 护航学生成长

   在人们潜意识中,大学生是家庭里“已经飞远的风筝”,在对其进行的教育中,家庭力量自然应退居幕后。但当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有一种现象严重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在高中向大学、大学向社会的教育场域转换中,一些隐藏的问题,如网络依赖、人际困惑、学业躺平等随着教育环境和方式的变迁突然显现。相当多的案例表明,这些心理、性格或品格层面的缺陷不少都能溯源到家庭教育的缺位或不足。家庭是个体最原初的生存环境,其影响烙入学生思维和行为深处。“解铃还须系铃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家庭力量,既是保持教育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客观需求,也是家庭辅助护航青年成长成才的教育责任。

  放手与依赖:家庭力量融入高校思政的两个误区

   大学期间,随着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逐渐展开,大学生的独立性逐步确立,但其物质、精神和行为等依然与家庭保持着深度联结。在此期间,对大学生活、社会生活的陌生、疑惑乃至迷茫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此刻,家庭力量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事实上,家庭力量的缺失却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显性缺失和隐性缺失两种状态。

   一种是“放手型”的显性缺失。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等同于进入了“保险箱”,除了在物质方面提供支撑外,无须仔细过问其生活。因此,家长与学生的思想及情感交流呈现断崖式减少的趋势。家庭主动协同大学老师的意识淡薄,不少家长与大学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交流几乎处于空白。从家庭角度来看,无法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工作、思想和情感状态;从学校角度来讲,很难深层次感知个体的秉性脾气、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很多问题都是在大学生自然暴露或反复试错后才得以被老师把握。

   一种是“依赖型”的隐性缺失。家长不能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现实,家庭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插手太多,处处放心不下,甚至每天联系孩子“说同样的话”,以至于孩子表面上接受,内心却滋生逆反,增加了压抑与烦躁等负面情绪。尤其是,部分家庭向大学生传播的价值观念带有明显的主观偏差,如自私自利观点、物质崇拜等错误的人生态度,以及诚信缺失、无端猜忌他人的“心理设防”等。此类家长往往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教育习惯,家庭力量与学校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削弱甚至抵消了应有的教育成效。

  主观与客观:家校难以形成思政合力的两个内因

   一般认为,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显现具有滞后效应,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较为单一,家庭形塑的品格特点和行为模式难以及时显现。但进入大学阶段,随着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展开,个体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差异就会逐步凸显。因此,大学阶段构建家校教育合力,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和矫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家校难以形成合力,既是因为主观层面的缺位,也是因为客观层面的错位。

   一方面,主观上的意识缺位导致家校合作难以形成合力。高校、家庭因观念差异、地理间隔、角色定位等原因,关注的焦点各异,存在相当大的信息“剪刀差”,缺乏合作育人的意识,协同机制不畅。高校在教育管理上更多强调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此外,从该项工作本身来讲,内容较为琐碎,需要长时间跟踪、接触和沟通,对于家校的耐心和情怀、经验和精力是很大的考验。在顶层设计不明、师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思政工作中的家庭融入实质上成了一项可深可浅的“良心活”。

   另一方面,客观上的能力短板导致家校合作难以取得实效。家庭教育牵涉的大学生心理、性格和品质等问题具有“隐性特征”。家庭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边缘化,相关理论、经验和制度等严重匮乏,尚未形成针对性、规范化、长效化的教育实践体系。尤其是,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本身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致使家庭元素很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有效范式,增加了家校合作机制建立的难度,客观上弱化了育人力量的协同效应。

  守位与补位:家庭要素融入高校思政的两种模式

   补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要素短板,要明确高校的主体责任和家庭的协作地位,做到守位有为,补位到位。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扛起家校合育的本位职责。根据实际建立家校共育体制机制,担负起家校合作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实施者等多重职责。要强化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强化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让教师掌握家庭教育领域的理念知识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方法技能,提升职业水准与专业素养,助力教师统筹家庭力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可适时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或开设家长学校,运用案例教学、交流互动、个案矫正等方式进行培训,助力家长以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正向的力量协同配合高校教育。

   家庭作为学生的成长原点要主动参与思政教育的补位工作。要充分发挥家长独特的情感优势,掌握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熟悉青少年成长规律,强化家校、父母与子女的主动沟通意识,及时跟踪问效。同时,家校社协同共育应从简单的家校沟通,拓展到婚恋、事业、子女等方面,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走深走实,接地气见实效。

   (作者:左红梅,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