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4:41:09 来源: sp20250107
2023年夏天,平安产险北京分公司理赔查勘员前往受暴雨影响遭受损失的客户公司进行查勘定损,及时理赔。 杨 蕾摄
近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 工作人员正在使用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 徐仁儿摄
四川省泸州国家高新区渔子溪生态公园景色。 曹峻岭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情况如何?财政金融支持韧性城市建设有哪些作为?记者近日在四川、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采访。
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海绵城市
湖面波光粼粼,游人泛舟其上;年轻人身穿速干衣,脚踩运动鞋,沿着河边小径慢跑;不远处,摊档灯光点亮,火锅阵阵飘香,市民三五成群围桌而坐……傍晚,在四川省泸州国家高新区渔子溪生态公园,温暖的烟火气与优美的风景相互映照。
过去的渔子溪可不是眼前这个光景。“河道窄、垃圾多,雨一大就涨水,还经常淤堵。”泸州北控环保工程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祝胜说。
韧性城市,是指在面临灾害和风险时,具备耐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日益增加,城市“负载”越来越重,加上面临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对城市的“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6年,泸州市政府决定实施渔子溪河道防洪整治工程,提升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2018年12月,工行泸州分行向泸州北控授信12.3亿元,贷款期限13年。资金支持有力,项目已全面竣工。
“支持城市韧性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责无旁贷。”中国工商银行泸州分行行长王文超说,“为了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我们将总行级别的项目专家请到泸州进行现场评估,考察工程实施主体、施工进度、后期运营方式,最终只用了一个多月就从省分行拿到了项目批复。”
放眼望去,冬天的渔子溪碧波荡漾。晴天,这里是一道风景线;雨天,这里则成为一块会吸水的“海绵”,削减洪峰流量,解决周边地区雨水蓄滞问题。在渔子溪生态公园,90%以上的道路铺设采用渗水材料,10多个雨水花园点缀其间,这些花园能够有效滞留雨水,原先不足半米宽的小河沟也拓宽到了三四米,行洪能力显著提升。
“泸州共建成200个海绵城市项目,升级改造了一批公园绿地、道路管网、河湖水系,我们还搭建了海绵城市监测管控评估平台,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在韧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街道,之前一下雨就积水,有时雨水甚至会倒灌进居民家中。2023年5月,当地启动了环境整体提升工程。居民家门口用上了透水铺装材料,社区小花园建设了下沉式绿地,既能收集道路和周边建筑径流雨水,还可以通过雨水花园涵养净化水质。
在罗汉街道临江苑社区的主路旁,项目建设者扩宽了绿化带,铺上了透水砖,还在容易积水的位置增设了开口路缘石。“开口路缘石可以将路面雨水引入绿化带中,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下渗之后还能涵养地下水。”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第一中心项目负责人陈信立说,2023年11月,这项涉及道路、游园海绵化改造的项目正式竣工,总改造面积约2.2万平方米,投入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
据了解,自2021年申报国家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泸州市统筹建设资金约44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1亿元,市级财政资金约28.3亿元,社会资本投资约4.7亿元。
“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韧性建设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水平的关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北京市地下管线协会理事长朱伟说,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是将人民的安全需求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以一种更精细的方式建立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韧性体系,让抗震救灾、防洪排涝、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重点防灾减灾安全体系更加符合城市发展需要。
引入智能城市管理手段,提升智慧水平
打造更安全更具韧性的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5G、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结合点变得越来越多。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工程系统,涉及燃气、供水、排水、交通、通信、供电、桥梁等领域,其安全运行对城市至关重要。江苏省南京市聚焦燃气、管线、管廊等场景,建设智慧水务、智慧管廊等试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运行的智慧水平。
“地下综合管廊面临的潜在风险是,因各类入廊管线泄漏或故障对管廊本体结构、附属设施和其他入廊管线造成破坏并引发的耦合性风险。”南京城建集团下属市管廊公司信息化负责人张澍珣介绍,“管廊智慧管理平台”能够通过管廊中的音频监测系统,感知廊内环境声音,当发现管道泄漏产生的滴水声或气体泄漏声时,系统会及时进行分析比对,结合视频监控进行管道泄漏预警,并对可能造成的耦合性事故进行预测分析。
“管廊智慧管理平台”的建设获得了哪些资金支持?“市管廊公司2019年获得了6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此外,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在市建委的指导下有序推进,其中综合管廊场景作为8个场景之一,2023年获得了南京市国资委下拨的4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近年来累计获得了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张澍珣告诉记者。
“南京市已投入20多亿元开展城市安全、韧性城市基础信息化建设,覆盖了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4个板块20多个领域,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南京市应急管理局综合监管处处长徐仁儿介绍。
“智慧+韧性”的治理思路已被多个城市采纳。北京市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运营和维护,加强“一网统管”建设,构建城市感知体系,建立完善韧性城市体系和机制。上海市建立了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实现对城市运行风险的智能感知,用数字化方式辅助城市管理主体决策。
“智慧城市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韧性建设的效率,韧性城市理念的规划落实也有利于智慧城市系统的优化提升。”朱伟表示,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更新之中。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库的方式为金融机构识别韧性城市项目提供便利,也可以提供财政补贴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韧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建立有活力、可持续的韧性城市运营机制。
用好金融工具,增强城市风险保障
2023年夏天,受台风影响,浙江省宁波市出现强降雨天气,宁海县等地农房受损、居民家中进水。宁波市公共巨灾保险迅速启动,保险公司派理赔人员前往受灾居民住所查勘定损、及时理赔,帮助当地居民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进行风险分散和损失分摊的保险。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工作,以金融工具创新提升民众抗风险能力,助力韧性城市建设。“通过引入巨灾保险,居民灾害损失补偿从过去以政府为主,向政府与保险市场共同承担的模式转变。巨灾保险是金融资源参与灾害治理、提升城市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
公共巨灾保险是宁波市巨灾保险制度中的重要一环。2014年,宁波市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由当地政府部门与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等签署巨灾保险合同,出资购买保险,公共巨灾保险制度在宁波市正式落地。经过多年创新实践,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巨灾保险救助体系逐步建立。
据介绍,当地居民因巨灾导致住房倒损,每户年度内可获得最高6000元救助赔偿;住房进水的,每户年度内可获得最高5000元救助赔偿;居民遭受人身伤害也可获得一定赔偿。
“目前,公共巨灾保险保障范围以台风、暴雨、洪水、暴雪、雷击等自然灾害为主,兼顾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义勇为事件等,已累计为近34.3万户次受灾居民赔偿2.26亿元,起到风险‘缓冲垫’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成为地方政府运用金融手段提高重大灾害应对能力的有效举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财险处副处长夏民程说。
近年来,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多地启动针对地震、洪灾、台风等自然风险的巨灾保险试点,在灾后经济补偿和事前防灾减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微观的产品功能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风险转移工具,保险机制能够发挥损失补偿、防灾防损的功能,可以增强家庭和企业在遭遇灾害风险冲击之后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从宏观的社会治理角度来看,一个发达和健全的灾害保险体系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王向楠说。
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提升灾害应对水平,要在“快”上做文章。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仲一村河流交错,离河道不远的一处墙边,竖立着一根白色管道,管道中装有水位监测自动传感器,这是一个巨灾保险远程定损水位桩。
在宁波人保大厦25楼的大灾指挥中心,宁波巨灾保险综合数据可视化监控大屏上,一系列数据实时更新,其中就有远程定损系统发回的水位信息,台风实时报案情况、赔付进度等也会在屏幕上显示。
2016年起,宁波市支持保险机构引入现代测绘技术,建立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在700多个处于低洼地的村(社区)设置了远程定损水位桩,大灾时协助进行查勘工作,克服了人工查勘难度大、时效低的弊端,提高了定损理赔效率。
近年来,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通过技术赋能助力韧性城市建设。平安产险高级经理景明洲说,该公司“鹰眼系统”利用数值模拟、机器学习、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警,助力防灾减灾。2023年7月,该系统发出预测:宁波市932家企业受台风影响风险较大。平安产险工作人员立刻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方式逐一提示客户,同时对企业进行现场风险隐患排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损失。
“金融工具箱要进一步优化扩容,多种金融工具合理分工、相互补充,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王向楠说,在建立健全灾害风险保险保障机制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绿色投资,通过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支持城市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和节能建筑建设;引导银行对韧性城市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对洪水控制系统、地震安全升级、能源效率改善等项目提供稳定资金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5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