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3:42:01 来源: sp20241224
第73集团军某旅组织实战化训练。图为实弹射击训练。林冠成 摄
第73集团军某旅组织实战化训练。图为远程机动训练。林冠成 摄
连史,为何感觉熟悉又陌生
大漠戈壁,黄沙莽莽。第73集团军某旅新兵下连“第一站”就来到部队野外驻训点。
安顿下来后,“能攻善守英雄连”田指导员就组织全连新兵开展“走进连史”教育活动。而这,已是该连坚持多年的传统。
课堂上,新战士殷享宁与身边战友听着指导员慷慨激昂地介绍连队的英模人物、战斗风采、发展历程,细数连队历史上荣获的奖牌和锦旗。
“连队历史如此辉煌,但过去了这么久,总感觉英雄的名字和事迹离我们太过遥远……”授课结束散场时,殷享宁与战友的一句无心之语,让田指导员陷入沉思:年轻一代官兵似乎对这些历史传统、红色底蕴缺少共鸣感和兴奋点。
无独有偶。一次,连队组织一场以“穿越时空的血性叩问”为主题的强军故事会,下士辛长博第一时间找到田指导员,自告奋勇想要登台演讲。
“我作为‘张春才班’的传人,连队历史和战斗英雄故事早已熟记于心……”得到指导员同意后,辛长博信心满满地着手准备。
可是,随着准备的深入,辛长博发现自己对连队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熟知荣誉室里陈列的奖牌、锦旗和战斗英雄的简要事迹上,对连队历经的大大小小战役战斗的细节与过程知之甚少。
“这还是我自以为熟悉的连队吗?”那一瞬间,辛长博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感。
陌生源自细节匮乏,距离源自无法共情。
“连队历史上,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不能只传承下来一个个‘单薄’的名字,他们以无畏壮举展现的英雄气概才是连队蕴藏的精神瑰宝,才是我们这个连队‘根’之所在。”
一次全旅的教育准备会上,田指导员将这个问题提了出来,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许多连队主官感同身受。
“官兵们只知道连史上的名字,却不了解英雄事迹背后的感人细节;只喊得出连队的连魂口号,却讲不清背后的历史缘故……”某营“突击英雄连”黄指导员说。
“部分官兵对连史的了解层次还较浅,一些连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历史脉络存在‘断片’情况,导致连史这张‘拼图’无法完整。”某营“模范修理连”康指导员随后发言。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只是单纯地记住了名字,不知其细节过程,于连史有损,于教育无益。”会上,宣传科方科长讲起一次蹲点调研中的经历,他发现近半数官兵对连史的了解更多的是“碎片化”和“表面化”,缺乏深入共情的理解。
会后,方科长将“如何进一步挖掘红色家底、传承红色基因”的问题纳入研究报告中,摆上旅党委的案头。
对此,该旅党委研究决定,结合上级部署开展“红色家底守护”工程的通知,成立寻根小组,系统抢救挖掘红色传统资料,展开口述历史整理工作,征集传统史料文物,从多个方面对部队历史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考证。
寻当年之史,铸奋进之魂。一场寻根之旅就此展开。
现地探访挖掘,拓印历史刻痕
“八百壮士威震古城,功比三大义举。”1928年,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打响。
这里,也是寻根小组到达的第一站。除了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外,他们专程拜访了一位连队老英雄吴石林。
早在出发前,寻根小组成员陈岩,通过连史和相关史料熟知了吴石林的事迹。在前往平江的火车上,陈岩再次翻看着手中的连史资料,上面这样记载——
“距离大部队发起总攻的时间还有几分钟,班长骨干相继负伤倒地,可前面还有20米布满雷场的进攻道路没有打通……”
“当时,七班战士吴石林毅然决然地选择用身体滚过雷场,身后雷声四起,部队顺利通过通路按时发起了总攻,最终取得了胜利。战后,幸运活下来的吴石林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那场残酷战斗带来的震撼依旧不减,但革命先辈激烈拼杀的细节痕迹却在连史的代代传承中逐渐模糊。
按照地址,他们叩开了吴石林的家门。
尽管此前大家都曾看过吴石林年轻时的照片,但第一眼见到,大家还是惊讶于老英雄的精神矍铄。
得知来意,吴石林激动地同大家讲述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为什么我们连‘能攻善守’?因为全连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没有守不住的阵地。有人说我是英雄,其实我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摄影机的镜头下,那些不曾被知晓的战斗细节和感人故事被清楚地记录下来,曾经在连史里模糊、甚至缺失的地方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八班副班长梁显邦,战斗刚开始头部就负了伤,3次昏倒。连长要他下去。他说,我还没有穿插到位,死也要往前倒!”
“九班副班长范修标在围歼敌人时,左小臂被打断,鲜血染红了袖子,他坚决不下火线,一直跟随连队穿插到指定位置……”
随着老英雄的讲述,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战斗经过被还原,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被记载。讲到动情处,在场人都眼含泪水……
“这些都是培育战斗精神和血性胆气的鲜活教材,它们承载着革命先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小组成员刘朋感慨不已。
站在芦溪河畔,寻根小组与老英雄吴石林道别,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继续去追寻“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着当年那群年轻官兵坚守使命、无畏冲锋”。
来到老英雄李继光家,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淡淡的花香。窗外细雨蒙蒙,屋内讲述扣人心弦。
“探垄阻击战前夜,师党委决定让三营担任穿插尖刀营,由于任务重大且艰巨,师党委决定派一名师级干部到三营一起参加战斗。最终,时任副师长李万余来到了尖刀营,而我也随行一并前往。”李继光娓娓道来。
“战斗间隙,李万余给战壕里的官兵们讲起过去战场上一位英雄的事迹:烽火硝烟中,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凭着一颗手榴弹俘敌一个排,在历次战斗中,荣立过8次大功!最终,谜底揭晓——那位年轻的英雄,就是眼前的李万余副师长!”
“当尖刀营到达指定地点的时候,李万余又不顾危险,冒着枪林弹雨,来到三面遭敌火力猛烈射击的七连阵地指挥战斗,终于歼灭了敌人,牢牢守住了阵地。战斗结束,上级授予这个营及所属连、排、班共13面锦旗。”
寻访结束,陈岩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先辈事,后辈志。莫忘先前事,亦如后世不忘今日史。记住战事、记全连史、记牢壮志是我们这代人最好的传承方式。”
历时2个多月,寻根小组日夜兼程,辗转全国各地走访5个省、15个县市,共走访慰问18名当年亲临战场的一线指战员,围绕军旅生涯经历、战役战斗历程、英勇战斗事迹等方面展开深入采访挖掘,收集大量珍贵的战场史料。
一幅幅珍贵的影像、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拓印下荣光历史的刻痕……
未来的连史,将由我们来书写
前不久,下士马永贞参加集团军群众性岗位练兵比武,载誉归来,荣获“勇士”系列表彰。
连队第一时间为他举行了“入连史”活动,在全连官兵共同见证下,马永贞在连史册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每一个强军足迹都值得被铭记。”田指导员告诉记者,厚重的连史,之前是由革命先辈书写;如今,要靠当代官兵来续写。
“看到自己的名字被记在连史册上,我感到无比光荣!”回忆起那个情景,马永贞至今激动不已,“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作为连队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会被郑重地记录下来。”
精神光芒可以穿越时空,红色基因必将薪火相传。
一次训练任务打响前,为进一步激发官兵血性胆气,引导官兵把高昂的斗志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实际行动,寻根小组与连队官兵进行了一场隔空连线——
老英雄吴石林面对雷场的毅然决然,老英雄张春才向战友高喊“向我投弹”的英雄气概,时任连长彭安沙面对汹涌洪水时的毫不犹豫……画面中,小组成员依据采访实录和历史实物为官兵讲解,并和大家分享这一路以来的收获和见闻。
视频连线结束,台下掌声雷动,先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热情让官兵们震撼又感动。
战前动员部署会上,连长向各班排下达了任务。在高昂士气的鼓舞下,连队官兵在演兵场上一路冲锋。
五班班长梁家隆带领攻坚班组拔除“敌”前沿火力点,为连队开辟进攻通路,突破“敌”两个火力点的交叉封锁,向前突击。
在装甲车遭遇反坦克地雷,车辆被判定无法前进,副班长“牺牲”的情形下。梁家隆没有丝毫犹豫,果断带领班组成员下车战斗,最终将两个火力点成功摧毁。
此时,经过导调组裁决,攻坚班组仅剩梁家隆一人,而突然出现的“暗堡”拦在了主攻分队进攻通路上。距离发起总攻的时间已不多。梁家隆仔细观察后,锁定了“敌”暗堡位置,朝着目标扔出了仅剩的3个发烟罐。在烟幕的掩护下,他手握爆破筒低姿匍匐数十米,将最后一个暗堡成功爆破,为主攻分队顺利开辟通路。
“作为‘能攻善守英雄连’的兵,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训练复盘总结会上,谈及当时的想法,梁家隆坚定地说。
“红色血脉中蕴含的精神养分,是官兵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矢志练兵奋战的不竭动力。”田指导员告诉记者,随着训练任务结束,连史册中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不断“丰满”的连史离不开每名官兵的共同努力。
思想认同度越高,践行自觉性越强。随着“红色家底守护”工程的推进,寻根小组逐步完成了素材整理、视频编辑、文物复刻等工作,梳理形成一个访谈音频资料库、一套采访文字实录集、一组征集文物史料图册、一部专题纪录片。
同时,他们对相关历史文物、资料文献进行系统性修缮,对各单位现有连史进行补充更新,让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让“红色家底”照亮前路。
“‘红色家底’不仅要发掘好、保护好,更要传承好。”该旅政治工作部领导告诉记者,为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他们主动在局域网上开设“寻根”栏目,播放专题纪录片,打造教育品牌,增强官兵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红色家底”代代传,正成为该旅官兵新的时代课题。因为今天奋进强军新征程的故事,明天必将记入连史。(喻润东 冯 杨 本报记者 向黎鸣 特约记者 廖晓彬)
(责编:彭静、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