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5:59:00 来源: sp20241231
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先辈们,架起了东西方和平合作的桥梁:他们筚路蓝缕,穿越沙漠戈壁,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他们扬帆远航,穿越波涛大海,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穿越不同时空、跨越不同文明,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与西方的玻璃、香料、天文随着阵阵驼铃与片片白帆转运流通。
近年来,各国积极开展联合考古等活动,大量出土文物诉说着古丝绸之路上的友好交往故事。循着这曲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长歌,我们如今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的丝路印记中,感受到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和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这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回望历史探寻丝路印记,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汇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强大合力。
图片说明:
图①: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建于阿弗拉西阿卜古城(今撒马尔罕)遗址之上的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主展厅里,陈列着从该遗址出土的壁画。壁画描绘了唐高宗狩猎、武则天泛龙舟等场景。图为壁画一角。
鲁斯兰·肯扎耶夫摄
图②:阿曼第二大城市塞拉莱曾是古丝绸之路航道的重要港口,也是古代中东乳香贸易中心之一。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多次造访阿曼佐法尔等地,带去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并将乳香等香料带回中国。为传承中阿友好,两国达成一致,在塞拉莱市设立郑和纪念碑,以铭记这段友好交往的历史。
本报中东中心分社 塔里克·易卜拉欣摄
图③:地处西班牙东南部的瓦伦西亚,2000多年前就是古丝绸之路重镇。通过经贸往来,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大米等传入瓦伦西亚,成为其城市文化印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民众在贸易往来中学会了制作丝绸,并结合当地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图为瓦伦西亚丝绸博物馆中陈列的当地丝织品。
本报西班牙分社 大卫·阿玛尔摄
图④: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在1325年至1354年游历多国,总行程约10万公里,足迹遍及古丝绸之路多地。他创作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记录了中国泉州、杭州等地的繁荣景象。图为在摩洛哥丹吉尔老城,伊本·白图泰纪念馆中的伊本·白图泰雕像。
西姆德·巴拉达·阿莱米摄
图⑤: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市中心的阿曼国家博物馆,数量庞大的中国藏品得到完好保存,它们来自中国不同的朝代,呈现出了一条关于中阿友好交往清晰而久远的时空线索,也为当年古丝绸之路的繁盛提供了充足的证明。图为馆中的明青花瓷器。
本报中东中心分社 塔里克·易卜拉欣摄
图⑥:出土于伊朗西阿塞拜疆省塔卡布市的拉杰瓦迪纳彩龙纹釉砖可以追溯至14世纪,是中国和伊朗在古丝绸之路上进行文明交流对话的实证。砖上有精美的贴金箔龙纹,其风格和元青花瓷器上的龙纹如出一辙。图为日前故宫博物院“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展出的拉杰瓦迪纳彩龙纹釉砖。
大卫·皮特摄
图⑦:建立于15世纪的瓦伦西亚丝绸交易所,见证了中国与欧洲开展丝绸贸易的历史。图为瓦伦西亚丝绸交易所内景。
本报西班牙分社 大卫·阿玛尔摄
图⑧:乌兹别克斯坦的世界文化遗产希瓦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2013年以来,中乌合作开展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秉持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坚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最大限度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修复效果不仅得到古城居民的广泛肯定,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图为希瓦古城一景。
谢里法·库尔巴诺娃摄
图⑨: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带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助其发展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港。当地人为纪念郑和,在郑和官厂遗址建立郑和文化馆。图为馆内陈列的郑和船队模型。
罗杰·陈摄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6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