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药企“以缺逼涨”,守好群众“买药钱”

发布时间:2025-01-08 02:48:30 来源: sp20250108

  丰收

  国家医保局近日再次约谈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上药第一生化”),督促其进一步纠正不合理高价,剔除药品价格虚高空间,消除不良影响。这不是唯一一家被约谈的企业。2023年初以来,针对少数企业部分药品垄断控销、虚增成本、“以缺逼涨”等问题,国家医保局全年累计约谈企业23家,涉及30个品种,约谈药品平均降价超40%。(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所谓“以缺逼涨”,是指少数药企通过制造“短缺药”假象,倒逼药价上涨价格虚高,从中牟取暴利。以上药第一生化生产的硫酸多黏菌素B为例,挂网价曾高达2303元/支至2918元/支。去年6月被国家医保局首次约谈后,该企业承诺降价至270元/支;最近再次约谈后,价格降到123元/支。该药品原价格之高缘于药企利用独家抗生素品种的稀缺性,虚增成本,“以缺逼涨”。

  药企“以缺逼涨”并非新概念、新现象。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就曾公开曝光部分药厂“以缺逼涨”,并表示要完善药品短缺监测预警机制。在去年,有23家药企因为“以缺逼涨”等原因被约谈之后,相关药品价格也因此大幅降价。这说明治理药品价格虚高,除了医保药品谈判、药品集采外,对“以缺逼涨”的药企采取约谈、处罚等方式,也可以作为“降价利器”。

  少数药企之所以会“以缺逼涨”,是因为其善于利用短缺药大做文章。一方面,药企以“物以稀为贵”为由,暗示提高药价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药企通过垄断地位、联手作弊等手段来虚增成本,进而虚标药价。实际上,某些短缺药并非真的短缺,不但药品原材料供应充足,而且产能也没有问题。因此一些药品短缺现象是人为制造的假象,是相关药企为“以缺逼涨”找的借口。

  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普通群众对短缺药品往往很难比价,也不了解药品原材料供需、生产成本等内部情况,结果在无形之中承担了更多的用药成本。同时,“以缺逼涨”的药品一旦进入医保目录,也增加了医保基金支出。也就是说,少数药企“以缺逼涨”既掏空了群众的“买药钱”,也涉嫌从医保基金攫取不当利益。国家医保局、市场监管部门对“以缺逼涨”的药企进行约谈和处罚很有必要。

  虽然“以缺逼涨”是药企的“黑幕操作”,但仍然被有关部门发现,这既说明“以缺逼涨”终究会露出“狐狸尾巴”,也说明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监督卓有成效。只要对药品价格特别是短缺药价格、原材料等加强常态化监管,就会发现药企垄断控销、虚增成本、“以缺逼涨”等问题。医保部门已对问题药企采取监测预警、函询约谈、信用评价、信息披露等各种手段,进一步守护好群众的“买药钱”。

  从监管角度来说,治理的关键在于守好这些“关口”:其一,对纳入医保谈判的短缺药品,既要掌握其价格异常变化,也要了解原材料市场行情,避免“以缺逼涨”增加医保基金负担。其二,对列入药品集采范畴的短缺药,也要充分了解药品价格成本信息,避免集采价格虚高。其三,对短缺药品的价格变化、成本要素建立健全信息库,或利用大数据监测,不给药企“以缺逼涨”的机会。(北京青年报) 【编辑:曹子健】